本站消息(通讯员 互联网)9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美,首站西雅图,在行程安排中,习主席接受盖茨的宴请。在披露的随行人员中,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将参与中美企业圆桌会议。对此,有人评论说互联网安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经济将是主席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诚然,互联网的普及,模糊了行业边界,使跨行创业成为可能,它给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带来的变革将是深远的。互联网是一只鲲鹏,可以说,只有及时紧紧拽住鲲鹏的翅膀,才能在广阔的天地翱翔。
所以,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改变是深远的,但作为教育人,笔者更关心互联网将给教育带来的深层次变革。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互联网学院副院长吴艳华,她讲述了互联网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还记得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访英期间,签署了一系列中英合作备忘录,其中一项就是由英国Futurelearn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慕课教学。由此,对公众来说相对陌生的“慕课”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吴艳华对记者介绍说。
“慕课”来了,课堂翻转了。有人说这是网络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改变,是中国教育“互联网+”的未来。吴艳华表示不否认,“慕课”和反转课堂从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三个维度上改变了教与学,开启了无缝教育学习时代,离开互联网,“慕课”是无法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和反转课堂是互联网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变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吴艳华也表示,以美国为例,虽然出于偶然,美国萨尔曼·可汗发现了网络对于改变教育的无限机遇,2007年他成立了全美第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被称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但是,这个变化是以美国1996年、2000年、2005年三个国家教育计划的完全实施为背景的。
“纵观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直到美国2000年完成第一个国家教育计划,实现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吴艳华说,这是国家关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支持。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范畴里的互联网教育,确立适合学生职业规划需要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慕课”优势再强,从本质来讲,不过是把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和教育影响三大教育要素与互联网简单的重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无限延长;将教学空间无限放大;将面对面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为隔屏互动;将单一的及时互动变为更灵活的及时互动和延迟互动两种形式;将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仅此而已。
就这个意义而言,“慕课”,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代替另一种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浅层次的技术上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已,互联网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变革决不能只是互联网技术+教育这么简单,吴艳华对记者说。
吴艳华说,首先是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国教育历来训练孩子们“听话”。“听话”就意味着顺从,意味着缺少独立思考和叛逆抗争的精神,而独立思考和叛逆抗争则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思想特质。
吴艳华表示,互联网环境下,多元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需求,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与以往的孩子大相迳庭。怎样对待大学生们的表达方式,是理解、包容、讨论、协商、疏导,以理服人,还是独断压制严惩,以权威征服,这不单纯是教育者个人好恶的问题,它涉及教育思想,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最终关系到创新人才是否能脱颖而出的大问题。
吴艳华还表示,其次是教育要素的深刻变革。其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影响六大方面。通过教育六要素相互发生关系,相互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
她表示,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切要素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人员流动加剧,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面对互联互通共享的互联网,和大学生拥有相同信息渠道,甚至面对自己的信息渠道还不如孩子丰富、畅通的现实。
吴艳华还说,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技能不足以让孩子信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作为互联网技术教育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定能解惑的假面,俯下身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自己终生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一切人学习一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者的严苛要求。
她还表示,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深刻改变还表现对学校和教师的改变。互联网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论教育资源多么丰富,怎样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完成有效学习,却不是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有能力做到的,只有学校,教师才有这个能力。
她说,由于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职能可以被教育培训机构替代,所以学校的数量可能会大量减少。教师的角色可能会由思想的布道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育在真正平等的对话中相长完成。如果哪个教师不能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他将会和被淘汰的学校一样,被受教育者抛弃。
当然,关于学校办学的改变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部分学校可以直接和企业联办,吴艳华说,企业给学校注入部分办学资金,给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各级骨干,帮助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实现人才定向培养,技术瓶颈一起攻破。这样,既解决了教育学以致用的问题,又堵住了低效、无效课题带来的浪费,解决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的问题。
最后,吴艳华对记者总结到,我国的教育信息技术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的教育实际,面对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高度重视,并顺势改变,中国教育就能乘着鲲鹏翱翔。那时,中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就不再是一个愿景。